工商時報【王賜麟╱台北報導】 為因應高階軟板生產需求以及工業4.0風潮,先進軟板製造聯盟於27日舉辦成果發表,該聯盟結合軟板廠嘉聯益(6153)、聯策科技、達邁(3645)子公司柏彌蘭金屬化研究等業者共同研發,同時透過工研院、台灣電路板協會(TPCA)、資策會創研所整合產官研資源,以垂直產業鏈的概念,搭配智慧平台儲存運算分析,呈現跨材料、軟板、戰情中心的製造方式,達到高良率高階軟板的生產。 台灣軟板在2018年因為無線充電及傳輸、天線、3D感測、液晶螢幕、相機鏡頭等模組市場帶動下,產值達1,830億元,軟板佔比由2011年的14%提升到28.1%,台灣為軟板最大供應國。 嘉聯益總經理吳永輝表示,隨著5G通訊等新科技發展,高階軟板需求持續增加,台灣為維持領先地位,勢必在設備、製程、材料上要進一步升級。承蒙工業局支持,結合上下游廠商與產官研齊心協力,成就台灣首條「跨供應鏈的卷對卷半加成連續生產微細線寬雙層軟板產線」,也是第一條跨供應鏈的智慧生產線,期望能帶動國內廠商投入,促進產業技術升級,往高附加價值產品製造移動。 該智慧製造產線解決過去電路板產業痛點,可連續生產幅寬250公釐、線寬僅15微米的雙層通訊軟板,未來將朝10微米邁進,同時智慧平台以及SECS/GEN通訊協定的導入,讓上游廠商的生產品質資訊能即時傳送到終端製造商,提前為不同板材品質進行光罩補償設計和生產設備參數調整。據統計生產預備時間可由5天縮短至0.5天,亦能提高產品良率,進而帶動每年約10億投資及開創每年至少31億的割接軟板產值。 此外,電路板瑕疵檢測長期需要仰賴大量人力、時間、經驗,進行真偽瑕疵點的判讀與瑕疵品的剔除,由於檢測人員要長時間觀看螢幕,容易造成眼睛疲勞以及誤判率隨時間提高等問題,因此該計畫也透過自動光學檢測設備(AOI)、對比式人工智慧影像辨識技術、高精度機器手臂等整合,進一步提升人力彈性應用空間與生產效能。 TPCA副理事長林武宗表示,PCB產業逐步實現智慧製造的願景,以聯盟計畫為開端、統一PCB設備通訊協定、再經由聯盟團隊發起並體現跨域串連供應鏈,導入智慧DNA的新管理思維,為產業邁入高值化、智動化注入強心針,期許此成功案例未來能在業界複製擴散,重新活化工廠配置,促成供應鏈智慧平台建立,以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。